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四面,第六行,看經文偈頌第十七首:

  【我為菩提修行時。一切趣中成宿命。常得出家修淨戒。無垢無破無穿漏。天龍夜叉鳩槃茶。乃至人與非人等。所有一切眾生語。悉以諸音而說法。】

  註解裡面,這是第三大段,第三大段總共有三十首偈頌,是相當長的一段經文。前面將長行文裡面所說的十願,十大願王,菩薩以偈頌的體裁重說了一遍,長行說得詳細,偈頌就簡略了。從這個以下是頌前面所講的迴向,十願後面三願都是屬於迴向,常隨佛學、恆順眾生、隨喜功德,這三條都是屬於迴向。這個地方就把這三種迴向合起來,佛為我們詳細的開導,由此可知,迴向在佛門修行實在是非常重要。什麼原因?凡夫之所以成為凡夫,歷劫的修行很難成就,原因就是心量太小,佛教給我們迴向這個修學的方法,把我們的心量拓開。真心本性是包虛空法界的,換句話說,比虛空法界還要大,那是我們本來的心量。現在心量小到連兩個人都不能容納,他怎麼能成佛?怎麼能往生?問題在這個地方。所以你要問,普賢菩薩在偈頌裡面為什麼迴向要用這麼長的經文,幾乎佔偈頌的一半,道理就在此地。

  註解諸位大致上都能看得懂,我們把經文簡單介紹一下。『我為菩提修行』,這跟我們的發心就不一樣。我們為什麼學佛?為什麼修行?這是從發心上來說,世間人學佛可以說大多數是為趨吉避凶,經上講的話沒錯,為離苦得樂。但苦樂的標準我們搞錯了,我們得的是眼前之樂,眼前的苦我們希望離開,眼前五欲六塵之樂希望得到,那簡直是太小了。佛說的離苦得樂,離苦是離究竟苦,究竟苦是什麼?輪迴苦、生死苦,生死輪迴苦,無明妄想苦,佛是叫我們離這個。樂是指什麼?樂是指究竟樂,究竟樂要到什麼地方才能得到?對我們來說,只有西方極樂世界,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究竟樂。

  其實這個話不但是對我們而說,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是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是圓教,十住菩薩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菩薩,對這些人說。圓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還勸他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為什麼?得究竟樂,離究竟苦,離苦得樂的標準是在這裡。我們是什麼標準?我們這個標準,苦永遠沒法子離開,樂是永遠不能得到,為什麼?用心錯了。所以我們看這些大菩薩、法身大士,他們的修學就是我們的榜樣。他為「菩提」,菩提就是佛道,換句話說,他是為成佛來修行的,四弘誓願最後一條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他是為這個。這個目標遠大,帶起他心量的開闊,所以他的修行就相應,小心量修行不相應,真正的道理在此地。

  『一切趣中成宿命』,「宿命」是六通之一,「一切趣」就是指十法界。菩薩無論在哪個法界修行,四聖法界裡面有他,六凡法界也有他。在中國,四川峨嵋是普賢菩薩的道場,我們這個世界有他,山西的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,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有他們。他們無論在四聖法界,或者在六道裡面,他不迷,有宿命通,他知道過去,知道未來,不像我們迷惑顛倒。我們過去生中不知道,忘得乾乾淨淨,未來的前途也不知道,一片茫然,這就苦了;菩薩統統知道。

  『常得出家修淨戒』,五十三參裡面,示現出家身分的只有五個人,五十三位善知識只有五位示現出家的,其他四十八位示現在家,與這句話「常得出家修淨戒」有沒有牴觸?沒有牴觸。諸位要曉得,在家菩薩,身在家,心出家,所以他還是出家,還是修的淨戒。形像沒有關係,最重要是心清淨,心淨則土淨,這個重要。所以此地「出家」的意思著重在心出家,不著重在身。

  「垢」是污染,我們的心在五欲六塵境界裡面生起貪瞋痴慢,生起這個念頭就污染了,這就垢了。『無垢』是心已經不染五欲六塵,心清淨。『破』是犯戒,毀犯戒律,這個大家都知道,破戒了。『穿漏』,「漏」是比喻,像個茶杯一樣,破了盛水就漏掉了,表示這個東西壞了,已經不是法器,沒有辦法修學如來功德。為什麼?他戒破,心地污染了,不能夠接受如來清淨大法,是這個意思。「無垢無破無穿漏」,可見得菩薩持戒清淨,我們常講嚴持戒律。

  修行要從持戒修起,但是持戒,許多人也把意思錯會,認為就是戒經裡面的五戒、八關齋戒、十戒、菩薩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都會意到這上去。這個戒圈圈太小,不免污染,不免破漏。菩薩在這個境界裡面所說的持戒,戒律的範圍非常廣大。凡是佛經裡面佛對我們的教訓統統是戒,教誡,我們都要遵守,不是列入戒條才遵守;沒有列入戒條的,裡面許多教訓統統都要遵守。譬如前面講「我為菩提修行時」,我是不是為菩提?這就是佛的教誨。我們修行要為菩提,不為其他,這就對了。說得淺顯大家好懂一點,持戒就是守法,規規矩矩的做人,規規矩矩做事。佛的教誡我們要遵守,世間的法律、道德、風俗習慣我們都應當要遵守,心就清淨了。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法,世間一切法統統遵守、統統隨順,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,是這個意思。修行從這個地方修起,簡單的講從守法修起,持戒守法。

  下面一首,要緊的是後面兩句,為一切眾生說法。前面兩句是說天龍八部,代表的是六道眾生。菩薩有能力在六道裡面化身,要度哪一類的眾生一定要現同類身,使用同類的言語,才能夠度那一類的眾生。像《普門品》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,要度畜生,應以畜生身得度者,菩薩要現畜生身;應以餓鬼身得度者,在鬼道裡面,菩薩到鬼道裡頭也要現鬼道身。一定同類身、同類的言語才能夠幫助他們,菩薩有這個能力。『所有一切眾生語,悉以諸音而說法』,由此可知,佛陀的教化是無所不遍,遍及六道,十法界,遍及無盡的虛空法界,這是佛陀的教育。再看下面兩首,在五十六頁。註解裡頭都很清楚,這兩首是:

  【修行二利願。】

  二利是自利、利他。

  【勤修清淨波羅蜜。】

  這是菩薩修行之體,菩薩行的體就是十波羅蜜,通常在《般若經》裡面講的六波羅蜜。《華嚴》以十代表圓滿,所以六波羅蜜到華嚴會上就變成十波羅蜜。十跟六在數字上有差別,在內容、境界上沒有差別,怎麼會沒有差別?十波羅蜜後面四條是第六般若波羅蜜展開的;歸納起來叫般若波羅蜜,展開來有般若、有方便、有願、力、智。所以他把它展開來,我們講這是歸納演繹,歸納起來就是一個般若波羅蜜,內容是圓滿的。這是『清淨波羅蜜』,用清淨心修十度,以十度修清淨心,它是相輔相成的,這個一定要知道。十波羅蜜修的是什麼?修的是清淨心;清淨心修什麼?清淨心修十波羅蜜,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。

  【恆不忘失菩提心。】

  這就是修行十度的功效。『恆不忘失』,永遠不會忘失,『菩提心』是覺心,也就是說菩薩在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之中,念念覺而不迷,那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是覺心,他不迷,不迷就是不染,染著就迷了,於一切法不染不著,他不迷。

  【滅除障垢無有餘。】

  我們學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,菩薩這個方法,業障都消掉,都消除,消乾淨了,『無有餘』,消乾淨了。『障』就是業障,『垢』是無明,業障、無明都消盡。用什麼消?諸位要記住,十波羅蜜、菩提心,用這個東西消業障。我們要不在這裡真正下功夫,業障怎麼消得了!菩薩行的總綱領就是六度,《華嚴》文殊菩薩講的十度,剛才講了,十跟六是一個意思,同樣的境界。第一個「布施」。布施是不是叫你到處去捨財?捨財修福,將來享福,這不是波羅蜜。為什麼?心不清淨,裡面有得失,還是有貪心。佛家常講,捨一得萬報,利息很厚,值得去投資,是這樣的心理去修布施,這個心不乾淨,這個心不是菩提心。所以你所修的也不是波羅蜜,那個叫修布施,不能叫布施波羅蜜。加上波羅蜜,心是清淨的,決定沒有染著。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捨、是放下,把貪心放下、瞋心放下、愚痴心放下、妄想心放下、執著心放下,這叫布施,真的布施。所以他才「恆不忘失菩提心」,才真正能夠達到業障、無明統統消除。

  【一切妙行皆成就。】

  自行化他圓滿成就。這裡面總共八句,這一句是總說,這一句是主。所以菩薩行圓滿成就,諸位要記住,前面三句非常重要。下面一首是說它的德用。

  【於諸惑業及魔境。】

  『惑』是迷惑顛倒,『境』是境界,這個境界不是好境界,是魔境界。《八大人覺經》上,佛給我們講的四種魔,《八大人覺經》流通很廣,提起來諸位都知道。這四種魔裡面第一個是「五陰魔」,五陰魔是什麼?我們的身就是五陰,身就是魔,這個身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和合而現的相狀。第二是「煩惱魔」。第三是「死魔」,有情眾生都有生老病死,生老病死就是魔。說這個四大類,三類是屬於自己的,只有後面這一種是我們身外的,「天魔」,只有這個屬於外在的。

  哪些是天魔?你們有沒有遇到過?有沒有見過?天天見,你們不認識。張開眼睛看看,哪一個不是天魔!凡是一切誘惑你起貪瞋痴的,這類的魔是外面誘惑的,統統是天魔。天魔不是青面獠牙的鬼怪,也許打扮得很漂亮,一見就生歡喜心,那都是魔,要認識清楚。內不起貪瞋痴慢,內裡面心地清淨、覺而不迷,『惑業』沒有了,外面是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。外面境界不外乎兩大類,一個是心裡歡喜的,稱心如意的,引起你貪心,你看煩惱魔把它引起來了;一種是不順心的,引起你瞋恨心,統統是魔境。我們今天處在這個社會,這個社會就是魔境界,不可以不知道。認清楚,明白了,不受誘惑了:

  【世間道中得解脫。】

  只要你內不動心,外不受誘惑,你就『解脫』了,解脫就自在。菩薩跟我們在行為上不一樣的就在此地。我們凡夫禁不起誘惑,順自己的意思,一誘惑貪心就起來;不順自己意思,瞋恨心就起來。換句話說,外面境界誘惑你,使你的煩惱不斷起現行,內魔跟外魔勾結,你還會有好日子過嗎?所以我們要學菩薩,學菩薩就學聰明,認識事實真相。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無論順境、逆境,我們面對它不會起心動念,心是平等的、清淨的,這就是內,業惑消除,外面不能誘惑了,外面魔境也不起作用,菩薩降魔是這個降法。

  【猶如蓮華不著水。亦如日月不住空。】

  這是比喻,在佛門裡面,用蓮花表法可以說是最常見的。蓮花是生在泥土裡面,花開在水的上面,佛用這個做比喻。池底下的污泥比喻作六凡法界,泥上面的清水比喻作四聖法界,花開在水上面,不但六凡法界它不染,四聖法界也不染。它叫什麼?不得已給它取個名字叫一真法界,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。四聖法界在比較上說,比六凡清淨,是不是真清淨?不算真清淨,是比較清淨。真正的清淨是六凡、四聖統統不染,真正清淨,『猶如蓮華不著水』,這是入一真法界。『亦如日月不住空』,日月在太空當中運行,它不是停在那個地方的,它是在運行的。這兩句都是比喻超越十法界,那就是真實的,那才叫真正解脫得大自在。再看底下第二十一首、二十二首,這是五十七面的倒數第四行,這兩首是「成熟眾生」。

  【悉除一切惡道苦。等與一切群生樂。如是經於剎塵劫。十方利益恆無盡。】

  普賢菩薩的大願跟十方諸佛如來完全相同,沒有一絲毫差異,諸佛確實念念希望幫助我們離苦得樂。這第一句是離苦,第二句是得樂。『等與一切群生樂』,「等」是平等,跟佛一樣平等。我們要知道,如果修學的方法不相應,要想達到究竟離苦得樂是相當不容易的。佛有這個方法,普賢菩薩這一卷經就是的,就是勸你念佛求生淨土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可是一般人縱然是仰慕《華嚴》,而把念佛求生淨土這樁事情看輕了,這可以說是雖然仰慕《華嚴》,但對於《華嚴》是絲毫不認識,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。佛在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《彌陀經》也是大家把它看輕了,把這部經看輕,實在講就是自己業障重,特別重。為什麼?淨土三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寶。你把它看輕了,就是所有一切諸佛你都沒有看在眼裡,你都不認識,這個罪多重,叫業障深重。哪有業障比這個更深更重的?沒有了。

  世尊明白的介紹我們,這經文上說的,「聞是經受持者」,得的什麼果報?得兩種果報,第一個是得到一切諸佛護念,這是福報。誰有那麼大的福氣,一切諸佛都保佑你!所以我說念佛的人、念《彌陀經》的人,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大福報的人,找不到另外一個人福報比他更大。他得一切諸佛護念,一切諸佛保護他,保佑他,一尊佛都不漏,一切諸佛念他,懷念他。這些人天天念這部經,不知道,不曉得這兩句話說盡了,大福報,沒有比這個福報更大了。第二個利益,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這是慧。前面得福,後面得慧。這個慧是不退轉於無上菩提,福慧都達到究竟圓滿。世間人無知,天天念這部經,不知道經裡頭講的是什麼,你說可不可惜?真要清楚,真要明白,他就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,他所有的心行,一切與諸佛如來都能相應。所以《彌陀經》原來的經題,就是「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

  普賢菩薩也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,除這一門之外,普賢菩薩也找不到第二個法門,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。佛確實對得起我們,把至高無上的法門傳給我們,我們自己不識貨、不接受,罪過在自己,絕對不在佛菩薩。佛菩薩對得起我們,我們辜負了佛菩薩。

  『如是經於剎塵劫』,這一句講的時間。「剎」就是佛國土,佛剎;「塵」是微塵,這是形容、比較。一粒微塵比喻作一劫,多少微塵?剎塵。剎是三千大千世界,把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,那微塵有多少!極力形容時間之長。『十方』是講的空間,說了時間再說空間。無盡的時空裡面,菩薩做利益眾生的事業從來都是無疲無倦,永遠在做,永無休止的在做。

  【我常隨順諸眾生。】

  這一句是總,這八句裡頭這一句是總說「成熟眾生」。成熟眾生,就是你要想幫助眾生,你一定要恆順眾生。眾生的業習煩惱非常之重,如來雖然有最殊勝的法門能令他立刻就成佛作祖,奈何他不能接受,不能理解、不能接受。那用什麼方法?必須要知道他的業習煩惱,幫助他逐漸消除。到他業習煩惱消除相當的程度,對於如來的大法,他一聽就醒過來了,他就覺悟了。像世間人真的不曉得念佛修淨土是最大的福報、最大的智慧,念佛的人雖然多,真正明白的人沒有幾個。

  【盡於未來一切劫。恆修普賢廣大行。圓滿無上大菩提。】

  前面這一句是因,後面這句是果,『圓滿無上大菩提』就是成佛,這個地方所成的是圓教究竟佛果,就是通常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要修普賢行。普賢行裡面包括前面講的十大願,十條綱領,還要包含文殊菩薩在《華嚴經》裡面教給我們的十波羅蜜。十波羅蜜是講事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處事待人接物,十個原則。而用普賢菩薩無量清淨廣大平等慈悲的心來修十波羅蜜,這就是普賢行,這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佛道。再看五十八面,看偈頌。

  【所有與我同行者。於一切處同集會。身口意業皆同等。一切行願同修學。所有益我善知識。為我顯示普賢行。常願與我同集會。於我常生歡喜心。】

  這個兩偈是「不離願」,也是「同意行願」,也叫「心行願」,這個要略略的說明一下。第一句是總綱,『所有與我同行者』,這句話實在就是圓滿包含了大勢至菩薩所講的五十二同倫。為什麼?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無論從哪個世界去往生的,從實報土的上上品到同居土的下下品,都是修普賢行。你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的,西方世界的人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」,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,全都是修普賢行。所以我們要想親近文殊、普賢,華藏世界不容易找到他,什麼原因?我們沒本事去。峨嵋、五臺塑的像在那裡,不是真的,見到它也不會說話。真正的文殊、普賢在西方極樂世界,諸位不知道。我們念佛往生的時候,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來迎接,文殊、普賢來不來?當然來,沒有不來的道理。你問為什麼原因?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的同修,都是修文殊十行、普賢十願。他們兩位在那裡幫助阿彌陀佛教導,觀音、勢至是幫助阿彌陀佛到處去招生,他們兩個在家裡教學。如果你把西方極樂世界裡頭的狀況搞清楚了,你嚮往的心會真的生起來,非常熱烈,那不一樣。「所有與我同行者」,凡是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的,都是普賢菩薩的同行。

  『於一切處同集會』,「同集會」就是念佛共修的道場。念佛共修的道場非常廣泛,不是說哪裡建個念佛堂,這是念佛。除了念佛堂以外的共修道場就更多、更普遍,但是一般人不認識,一般人不明瞭。只看到形式的,有形的,而沒有看到無形的道場,與菩薩同心同願的統統都是道場。『身口意業皆同等』,三業清淨,三業專精。『一切行願同修學』,「一切行願」就是指前面的十大願。

  下面一首非常重要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『所有益我善知識』,「益」是利益,所有幫助我的、利益我的這些善知識。承他們『為我顯示普賢行』,這是指誰?《華嚴經》前面講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就是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。也許你聽了之後會很感嘆,「善財的命好,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,我們業障深重遇不到,一個也沒有遇到」。實際上你這個想法完全錯了。善財跟我們不一樣的,善財認識那是善知識,我們天天跟他見面,不認識他是善知識。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講我們現前社會這些大眾,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,佛把他分成五十三大類,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,你怎麼沒見到?你早晨起來,眼睛睜開就見到了。由此可知,時時見到,處處見到,不知道他們是善知識,這就很可惜了。善財童子聰明,他知道。我們所接觸的社會上這些大眾,現在我們知道有善人、有惡人,那難道都是善知識嗎?都是的。

  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有善人、有惡人。勝熱婆羅門愚痴,大概你遇到的愚痴的人還沒有像他那樣愚痴;甘露火王瞋恨心很大,稍稍得罪他,他就要置人於死地,殘酷,毫不留情,也是善財的善知識;伐蘇蜜多女是妓女,善財童子也去參訪,也是他的善知識。這三個人代表貪、瞋、痴,伐蘇蜜多女代表貪愛,甘露火王瞋恚,勝熱婆羅門愚痴。五十三個裡頭,好人、壞人統統都有,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,所以他是表法的。你看善財童子如何跟他們相處,跟他們相處當中成就自己的定慧,成就自己的清淨心,這看你會修不會修!古大德常講境緣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外面一切環境沒有好壞。再跟諸位說明白一點,沒有善惡,善惡是我們自己的分別執著;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外面境界是平等的、是清淨的。

  所以古德稱《華嚴》為圓滿法輪,確實在一切經裡面,唯獨《華嚴經》講得非常完整,有理論、有方法、有境界。五十三參是表演給我們看,就是把佛所講的理論、方法、境界融合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應該如何處事待人接物,他做出樣子表演給我們看。這真正是難得,讓我們在這裡面學習,在這裡面去領悟。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,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,所有一切眾生所顯示的都是普賢行。你真正會修,你就叫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不是專指一個人,善財童子是代表修行大乘佛法的人,那個修行人就叫做善財童子。我們今天把善財童子看作一個人,這就看錯了,他是表法的。善是講善根,財是講福德,他有善根、有大福德,真正修大乘菩薩行的這個人就叫善財童子。不管男女老少,只要他發這個心、修這個行,都叫善財童子,八十歲也叫善財童子,女生也叫善財童子。用個名字做代表,是這麼個意思,不可以把他看作一個人,那就看錯了,你就不懂他的意思。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,我們自己就是善財童子。

  『常願與我同集會』,可見得我們不必離開城市去找個山洞,裡頭清淨,人跡不到的地方修行,那叫修小乘;修大乘不是這樣的,大乘常常願意跟大眾集會在一起。你看五十三參裡面的鬻香長者,鬻香長者是修禪定的,善財童子去參訪他。他在哪裡修?他在市廛,市廛就是現在講的市場,最熱鬧的地方,他在逛市場,逛市場修禪定。打坐?他不是的,哪裡好玩就到哪裡去,他修這個禪定。所以他那個禪定不是身在定,是心在定,最熱鬧、最繁華的地方去逛,心裡頭如如不動,這是禪定;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是智慧。定慧等學,人家這個修法,不是在禪堂裡面壁,那是初級的,小學生的方式。所以法身大士的禪定,哪裡熱鬧哪裡去,哪裡繁華哪裡去,在那個地方修定修慧,他定慧在那裡修,那個地方是他的道場。像現在的電影院、歌劇院、跳舞廳,這些是他的道場,他在這個地方成就甚深的禪定般若智慧,他這麼個修法。我們一般凡夫看到他,他哪裡在修行!還要毀謗他。所以不讀《華嚴》不知道,不曉得高級修行跟普通修行不一樣。「常願與我同集會,於我常生歡喜心」。再看底下一首。

  【願常面見諸如來。及諸佛子眾圍遶。於彼皆興廣大供。盡未來劫無疲厭。願持諸佛微妙法。光顯一切菩提行。究竟清淨普賢道。盡未來劫常修習。】

  這兩首是「供養願」。『願常面見諸如來,及諸佛子眾圍遶』,這兩句是見佛、見菩薩。在供養裡面這是「福田大」,供佛、供菩薩是最大、最殊勝的福田,我們能辦得到嗎?我們在世間,一個學佛的人天天盼望遇到一位凡夫的善知識,都不容易遇到,有幾個人很幸運,一生當中遇到一尊阿羅漢、遇到一尊菩薩的?少有!你們念《慈悲三昧水懺》,唐朝時候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,那是位阿羅漢。近代我們看到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他老人家去朝山,三步一拜,拜到五臺。在半路上生病,文殊菩薩來幫助他,文殊菩薩化身,化成一個乞丐來照顧他,遇到文殊菩薩。少數,太少了。遇到佛的還沒聽說過。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,如果你真正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這兩句不必等到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這個心一發,諸佛如來、一切菩薩就常圍繞你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用什麼感?真誠的心願,願生淨土,願見彌陀,就行了。這個心願要真實,十分的真實,就得一切諸佛的感應,決定不能摻雜一絲毫的虛假。所以這種殊勝功德利益,我們現前確實可以得到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「淨念相繼」,只要做到這四個字就行了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沒有問題了,時時刻刻不離開諸佛菩薩,不離開諸佛海會。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,那一切諸佛我怎麼不離開?你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跟諸佛神通道力相當,佛有千百億化身,你那個時候也有這個能力千百億化身,每尊佛的法會你都化身去參加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我們現在苦,分身乏術,沒有辦法,無可奈何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大自在,哪個地方求你,分身就過去了,能滿一切眾生的心願。

  不到西方極樂世界,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照佛在經上講,你要修行兩個阿僧祇劫之後,證得七地果位就有這個能力。這是七地、八地菩薩的境界,需要修行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到。兩個阿僧祇劫不是從我們今天開始,我們現在修行的不算,從哪天開始?從你證得小乘須陀洹果位那天算起,如果這一生不能證得須陀洹果,這一生就不算。小乘須陀洹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證得位不退,從這天開始,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。這三大阿僧祇劫成的佛,諸位要知道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佛,天台家講藏通別圓,他成的是藏教佛,你才曉得多難。再一比較起來,念佛多快,多容易!只要用上幾年工夫就追上人家三個阿僧祇劫,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。那些菩薩為什麼修那麼久還不能成功?我們這怎麼一下就成就?我們的運氣好,他運氣不好,沒有遇到這個法門。這都是佛在經上說的,許多菩薩想求這個法門,沒有機緣聞得。

  這是把供養的對象說出來,依照《華嚴經》來說,一切眾生本來成佛,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,這個境界就更大了,更顯得圓滿,這是我們盡心供養的對象。『於彼皆興廣大供』,這個「供」裡面有財供養、有法供養。『盡未來劫無疲厭』,這一句是供養的心清淨廣大,無疲無厭。

  『願持諸佛微妙法』,這一句是法供養。前面長行文裡頭講過,「一切供養當中,法供養為最」。法供養菩薩給我們說了七條,第一條是「依教修行供養」,這就是依教修行。遵守佛菩薩的教訓,依教奉行,這就是法供養。「諸佛微妙法」是什麼?一切諸佛的微妙法,跟諸位說清楚、說明白,就是淨土三經;再說得更簡單一點,就是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是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第一微妙法。這個要認清楚,真的認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得大利益,得最大利益,無比的利益。這不是我說的,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沒有任何利益能夠超過它。

  你看得一切諸佛護念,我們世間人求的趨吉避凶,一切諸佛都護念你,你還會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嗎?絕對不可能的事情,一切危險你一定遇不到。一切諸佛護念,諸佛護念,菩薩是佛的學生,一切護法善神是佛菩薩的護衛,全部都來保佑你。所以你的福報是第一大,比作大梵天王的福報還大,大梵天王也沒有這麼多人護衛,一百億個大梵天王也比不上你。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接受?你肯不肯修?不肯接受、不肯修是你沒有福報,這真的叫業障深重。法供養,所以這「微妙法」就是指淨宗法門。《華嚴經》到末後導歸極樂,如果不歸極樂,《華嚴經》就不能圓滿,所以《華嚴》圓滿在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『光顯一切菩提行』,「光」是智慧光明,「顯」是明顯,這是指前面微妙法,持一切諸佛微妙法,這才「光顯一切菩提行」;「行」是指在日常生活當中,也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五十三參。五十三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,我們明顯看到念佛的,一開頭第一位德雲比丘念佛,最後普賢菩薩念佛往生淨土,一個頭一個尾。這一頭一尾含義就非常之深,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念佛法門。當中這些善知識修行的法門都不一樣,代表無量無邊法門,這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都歸到淨土,殊途同歸,表這個意思。我們在《四十華嚴》把這個意思看清楚、看明白了,這四十卷經你真正得到了,你真正明瞭,你曉得怎麼修,你曉得怎麼學。

  『究竟清淨普賢道』這一句是「功德大」,不是一般的清淨,是究竟圓滿的清淨,「普賢道」。普賢道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、待人接物,那就是普賢道,究竟圓滿。自己在生活當中、在應酬當中,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那就是普賢道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大乘行是生活,沒有離開現實生活。五十三參各行各業,他哪一行業都做,都是在修普賢道,都是在修究竟清淨。

  『盡未來劫常修習』,「時大」,無盡的時空裡面,菩薩的修行永無中斷,這種修行得大自在,得大安樂。這些意思希望同修們細心去體會,希望我們都能夠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的生活才真正的幸福、快樂、美滿,這才是《華嚴》。學佛不是愈學愈苦,愈學愈苦就不是離苦得樂,是離樂得苦,這不是佛法,這與佛法完全相違背。佛法是離苦得樂,真的得真實之樂,清淨自在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