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七面,倒數第四行。前面我們將本經的長行文講完了,往後是偈頌。這一段的偈頌很長,一共有六十二首,每一首是四句,多半是屬於重頌,重複前面長行所說的。也有不少叫做孤起頌,前面長行沒有說的,而是在偈頌裡作為補充說明,跟長行文合起來,意思就很完整了。前面一段是介紹,這裡頭有幾句重要的話,在四十七面倒數第二行。在這段說明裡面,這是總結前面所說殊勝的德行,第二段是勸勉我們修持,而末後一段是以真誠懇切的心勸勉我們要認識這個法門,不能夠輕易看過。因為這個法門如果我們真的要掌握住了,在這一生的成就、利益實在講是無量無邊。所以末後一行說:

  【然此一卷。文少義豐。】

  對於修持來說是愈精簡愈好。我們要說明理論,要了解事實真相,那是講得愈詳細愈好,真正講修行是愈簡單愈好。所以講到行持,這是最好的一部經典,經文少,但是它的理論、境界是非常圓滿的。

  【是修行之玄樞。乃華嚴之幽鍵。】

  這也是將這卷經讚歎到了極處。修行的樞紐,不是普通的樞紐,是非常玄妙的樞紐。《華嚴》是大經,《華嚴經》的精華、《華嚴經》的關鍵都在這一卷中,所以這一卷就是整個《華嚴》的濃縮,是全經的精華。當時清涼大師參與譯場之後,因為經太大流通不容易,所以將這卷經特別取出來,叫別行流通。我們看到《普賢行願品》別行本,別行就是一卷,特別發行流通,是這個意思,這是便於大眾修學。

  【功高德遠。何不修持。】

  這是勸我們,功德沒有比這個更高的,德行沒有比這個更廣的,『遠』是廣大的意思。為什麼我們不依照這個經典的理論、方法來修持?末後說:

  【西天道流。未有不習也。】

  『西天』是講印度,以及那個時候西域一帶,在現在來說就是伊朗、阿富汗跟新疆一帶,在唐朝時候這是屬於西域地區,那個地方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沒有不修《行願品》的。《華嚴經》是從那邊傳到中國來的,傳到中國來的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,在我們想像當中,在西域當時一定還可以找得到完整的經本。下面是經文,這是偈頌前面的一行。

  【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。普觀十方而說偈言。】

  華嚴會上,毘盧遮那如來代表理體,體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本體,宇宙萬法從這個體生出來的,這個體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說的真如、本性、真心。毘盧遮那佛代表體,文殊、普賢代表從體起用,體沒有形狀,用就有了。所有一切大乘佛法最後都會歸在這個本體,以中國佛法,小乘暫且不論,我們說大乘,大乘八個宗,這八個宗與文殊、普賢有密切的關係。什麼關係?都是文殊、普賢說出來的。宗門(禪宗)是文殊菩薩傳的,教也是文殊菩薩傳的,宗門教下都是文殊師利菩薩傳的。淨土宗是普賢菩薩傳的,華嚴會上,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部講《華嚴經》,《華嚴經》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,淨土是他老人家傳的。密宗也是他老人家傳的。密宗是龍樹菩薩在南天開鐵塔,打開鐵塔見到菩提道場,金剛手菩薩,將密法傳給龍樹,龍樹則傳開來了。金剛手菩薩是誰?普賢菩薩的化身。所以在密教裡面,密教的祖師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,密教裡面的準提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。這樣我們就明瞭,所謂無量法門殊途同歸,最後都歸到華藏世界,都會歸到毘盧遮那。在華藏世界,我們今天看到,普賢菩薩又勸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。《華嚴》關鍵,功高德遠,原來是這麼一樁事情。

  於是我們聯想到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說的淨業三福,明白開示的說這三條是「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」。三世諸佛是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所有一切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都要以這三福為基礎。三福第三條有「深信因果」,第三條我們知道是菩薩所修的,所以這個因果不是普通因果。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這種小因果我們凡夫都知道,深信因果就是這裡所講的「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」。所以,華藏世界等覺菩薩文殊、普賢還要念佛才能成佛,這才顯示出念佛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確實是第一法門。

  普賢菩薩在此地是殷勤的勸導,我們看在文裡面他老人家前面長行文說盡了,再以偈頌重說一遍。為什麼要重說?這有兩個原因,第一個,長行容易明理,不容易記憶;偈頌文字少,簡要詳明,容易記誦、容易受持。長行是給你說明的,偈頌是幫助你抓住綱領好修行的,意思在這裡。第二個意思,有後到的,先來的前面都聽到了,有講經講了一半才來的,前面沒聽到。如果不把前面意思簡單再敘說一下,覺得對不起後來的人,有這兩個意思。所以往往我們看到佛經的體裁很特別,前面有散文體裁,後面有詩歌的偈頌。下面就說明,這是第二個大段是偈頌,前面第一個大段是長行。

  【第二偈頌。總有六十二偈。亦分三段。第一五十二偈。頌前正示普因。第二七偈。頌顯經勝德。第三三偈。頌結勸受持。初中有二。先別頌十門。後一偈。總頌無盡。】

  總有六十二偈,也分三段,第一段有五十二偈,六十二偈裡頭就佔了五十二偈。『頌前正示普因』,這是重頌。第二段有七首,這七首偈『顯經勝德』,就是讚歎這部經是大乘法裡面無比的殊勝。最後三首是『結勸受持』。第一大段最長,一共有五十二首,裡面也分兩段,第一段『別頌十門』,重頌前面十大願王,後面有一偈是『總頌無盡』。我們現在看經文,經文的偈頌第一首,第一首跟第二首這個八句是「禮敬諸佛」。

  【所有十方世界中。三世一切人師子。】

  『人師子』就是稱佛。獅子所謂是百獸之王,獅子一吼,小的動物聽到腿都發軟,都走不動了,跑不動了,這顯示獅子的威力。佛一說法,邪魔外道就像那些小的動物一樣,都被他折服了,所以把佛比作獅子,佛說法比喻作獅子吼。這兩句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這是禮敬的對象,前面說得很詳細。

  【我以清淨身語意。一切遍禮盡無餘。】

 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重,什麼是真正的禮敬,此地明白的教給我們,不是在形式。每天供上佛像,拜一百拜,拜三百拜,拜一千拜,是不是禮敬?不是。『清淨身語意』就是禮敬,如果身語意三業不清淨就不是禮敬,可見得人家講的是實質,不講形式。註子註得好,註這一句是「能禮」,只要你身語意三業清淨,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你就統統都禮敬了。如果我們不懂這個意思,我們修十大願王、修禮敬諸佛,天天在那裡拜佛磕頭,古人講那個磕頭就如同踏碓一樣。踏碓現在你們沒見過,從前舂米踏碓一高一下,就跟那個一樣,沒有用處。什麼叫禮?禮就是敬。什麼是敬?心地真誠就是敬。什麼是真誠?三業清淨就是真誠。真誠是從心上說的,表現在外表就是三業清淨。三業清淨就真誠,這就是禮敬,只要你到三業清淨,你就是普賢菩薩所修的禮敬諸佛了。

  『一切遍禮盡無餘』,怎樣到一切遍禮?平等就遍禮了,如果不平等,禮就不遍。不平等就有隔礙、就有障礙,就不能遍虛空法界。前面一句是清淨,底下一句是平等,所以古德說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沒錯,《無量壽經》上經題「清淨平等覺」。清淨要怎麼修?平等要怎麼修?這兩句就是具體的修學方法;三業清淨,一切遍禮就是平等,沒有分別,沒有高下。

  【普賢行願威神力。普現一切如來前。】

  普賢菩薩的大行大願,這句話怎麼說?我們自己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自己就是普賢,這個要知道;自己要不是普賢,決定得不到普賢菩薩的加持。普賢菩薩是誰?凡是修普賢行的統統是普賢菩薩,普賢菩薩無量無邊。普賢菩薩住在哪裡?住在西方極樂世界。大家《無量壽經》都念得很熟,《無量壽經》上世尊告訴我們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無論從什麼地方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皆遵「普賢大士之德」。所以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是修普賢行,為什麼?因為人人都是修清淨平等覺,清淨平等覺是普賢行。一切諸佛如來也是修普賢行,所以才得諸佛如來、一切菩薩之護念。

  『普現一切如來前』,我們今天業障、習氣、煩惱還沒能消除得盡,我們有沒有現一切諸佛如來前?有,諸佛看到我們,我們沒看到他,你相不相信?假如我們自己業障習氣消除到一定的程度,他看見我,我也看見他。現在是他看見我,我沒有看見他。就如同一個初生的嬰兒一樣,初生的小孩生下來,父母看到他了,他現在還不知道,還不曉得哪個是父母,還看不到。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,這些都是事實。理論上佛也講得很清楚,我們不了解。理上佛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我們心裡面有一切諸佛菩薩,我們就在一切諸佛菩薩的面前。

  【一身復現剎塵身。一一遍禮剎塵佛。】

  這兩句是《華嚴》重重無盡的境界。如果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的搞清楚了、搞明白了,你決定會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,那個信心、願心決定不會動搖。為什麼?原來到西方世界有這麼好處,這個好處唯有到西方世界統統現前。如果不到西方世界,自己慢慢修修到這個境界,佛在大經裡頭常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。三大阿僧祇劫修到什麼地方?修到華藏世界,就是《華嚴經》所講的。到達華藏世界之後,文殊、普賢見到你,還勸你念佛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才能圓滿。你看看花三大阿僧祇劫拐個彎再到極樂世界,哪有像現在這麼痛痛快快就去,不能比。你是一生成就,那個人是三大阿僧祇劫還要到西方世界才成就。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明白、搞清楚,我們才不會走冤枉路,這一生才真的有把握。

  到達西方世界,這個身是「意生身」,『一身復現剎塵身,一一遍禮剎塵佛』。《彌陀經》上講得很清楚,西方世界的人每天早晨去拜訪他方世界的諸佛如來。世尊給我們說的十萬億佛是方便說,為什麼?因為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當中相隔是十萬億個佛國土。佛說這個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要想回到娑婆世界,很快就來到,就是這個意思,而實際上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。怎麼去的?給諸位說,化身去的,同時去的,是化身、是同時。由此可知,他身在阿彌陀佛身邊坐著,沒有離開阿彌陀佛,化身已經無量無邊十方諸佛都拜過了,都去過了,化身去的。到達西方世界有這個能力,我們今天常講分身無術,真的分身無術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無邊的化身,分身有術了。再看第三首偈,四十九面第三首偈。

  【於一塵中塵數佛。各處菩薩眾會中。無盡法界塵亦然。深信諸佛皆充滿。】

  第三、第四兩首是稱讚如來,後頭說了。這是頌,稱讚諸佛的,稱讚如來。第一首是稱讚的對象,對象跟前面是一樣的,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個也不漏。可是文句跟前面不一樣,境界完全相同。『一塵中』有『塵數佛』,塵是微塵,物質裡面最小的,佛法講依報最小的叫微塵,好像我們現在講原子、電子,類似說的這個東西,最小的。最小的依報,這一粒微塵裡面有微塵數的諸佛。這個話很難懂,這是《華嚴經》所說的事事無礙的法界,其他經上沒說過的。小、中可以包括大,無限的小裡頭可以含容無限大,這事事無礙。顯示出自性本具的德能、自性自然的現象,叫法爾如是,這是我們凡夫最難透徹的。為什麼?在我們常識當中從來沒有,不但沒有見過這些事,甚至於這些境界我們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從來都沒想過,不可能想這個事情。因此佛說出來之後,我們聽起來格外的生疏,很難理解。但是佛所講的是事實,這個事實就是說明,在一真法界裡面沒有大小、沒有多少,一真!有大有小是二,有多有一也是二,二裡面就有大小,就有一多,就有障礙。二就有障礙,一就沒有障礙。

  《壇經》裡面,六祖答印宗答得很妙。印宗向他請教,問他黃梅(就是五祖)是不是也常常講禪定、解脫?這是隨便問了兩句話。他回答得很妙,「禪定、解脫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」,這答得高明,答的是事實。換句話說,禪定、解脫是佛的方便說,不是真實說,真實說是不二法門,那是真的。不二就是一,不二法門能不能說得出?說不出,所謂開口便錯,動念即乖,說不出的,不但說不出,都不能去想,一想就落在二裡頭,就落二、三。二、三是心意識,二就是意根、意識,三就是心意識。一動念頭就落二、三,就是轉真心本性變成阿賴耶,就變了,就不是真心,是妄心,八識是妄心不是真心。所以才一動念就落二、三,一心就變成妄心。在一真法界裡面才是事事無礙,我們今天為什麼體會不到這個境界?甚至於很難承認這個事實,原因就是我們無量劫來都是二、三在當家,所以對於一真的境界沒有法子體會,道理在此地。在一真裡面沒有一多、沒有大小、沒有遠近,所以十萬億佛國土想去就到了,它沒有遠近,就是沒有距離;換句話說,時間、空間都沒有了,都融合成一體。這是不思議的境界,所以《華嚴經》稱為「大不思議經」。

  『各處菩薩眾會中』,有佛當然就有很多菩薩,佛在許多菩薩當中講經說法教導他們,這就是處在「菩薩眾會」當中,這是說佛弘法利生。像這樣的事情、像這樣的境界,『無盡法界塵亦然』,虛空法界裡微塵無量無邊,任何一微塵裡無不是這樣的。依報講微塵,正報講毛孔,我們的汗毛孔,毛端,汗毛的尖端,每個汗毛尖端都有如來在轉大法輪。佛去我們不遠,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都跟我們在一起,在一真法界裡面他把這些事實看得清清楚楚。而我們則是糊裡糊塗,以為佛在很遠,我們沒有法子見得到,不知道佛就在我們身體裡面,不知道佛就在我們的身邊。

  『深信諸佛皆充滿』,如果不能深信,當然普賢十願你就沒有法子修了,為什麼?沒對象。一定要深信盡虛空遍法界,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、無量無邊諸大菩薩,像一般宗教裡面所講的與我同在,你要深信,然後那個修行就是普賢行。可是這的確是非常難信,比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要難。下面這稱讚了,所以前面稱讚的對象你要深信,曉得稱讚的對象是誰。

  【各以一切音聲海。】

  讚歎是音聲,是言語。怎樣讚歎?

  【普出無盡妙言辭。】

  無量無邊的讚歎。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就是讚歎。佛說得太多了,讚歎、稱讚,本經前面註子裡頭也說明了。諸佛如來的功德是讚歎不盡的,不但我們凡夫讚歎不盡,就是佛與大菩薩們也讚歎不盡,讚歎不盡就是說明,我們自性本具的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。無量無邊的功德要是歸納起來,這就好說話了,佛為我們講經說法都用歸納的方法。歸納成一句,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這一句是總讚,怎麼知道?我們在講堂從前報告過很多次,講過很多遍。古德真的是用了很多心來尋找佛法的總綱領,他們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做個比較,《華嚴》最圓滿。所以稱《華嚴》為根本法輪,一切經叫《華嚴》眷屬。好像一棵樹,《華嚴》是根是本,其他一切經是枝葉,是樹枝、樹葉,這是根本。《華嚴》再跟《無量壽經》做個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是《華嚴經》的根,根本的根本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華嚴》比,《無量壽經》是第一,《華嚴》是第二。我們把世尊一代時教的總綱領找到了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找出來了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本子,夏老居士分成四十八章,說四十八品都可以。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最重要?就是哪一品是第一?當然是第六品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這是最重要的。全經所說就是四十八願的說明,四十八願的註解。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,哪一條是第一?古德為我們說了第十八願是第一。十八願講的是什麼?「十念必生」,念佛第一。這才找出來,原來這六個字就是真正的『普出無盡妙言辭』裡面的第一,這六個字就是「無盡妙言辭」的總綱領。所以經論,古大德常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也聽得很耳熟,但是粗心大意,從來也不曉得怎麼個不可思議法,沒想過,也沒問過。這種比較的方法,使我們才能認識名號功德真的不可思議。所以六字真言包括了一切的讚歎,包括了無盡的言辭,就在這一句之中。

  【盡於未來一切劫。讚佛甚深功德海。】

  前面一句是講時間無始無終,『盡於未來一切劫』,永無終止的。『讚佛甚深功德海』,你要不會讚,就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跟一切諸佛菩薩的讚歎無二無別,這一句是總綱領。下面三首是頌供養,頌廣修供養。我們看第一首。

  【以諸最勝妙華鬘。伎樂塗香及傘蓋。如是最勝莊嚴具。我以供養諸如來。】

  經文上說的是事,可是我們要曉得,事是相,最重要的是理,道理在哪裡?我們應該要怎樣做法?是不是我們每天要以很好的『華鬘、伎樂、塗香』來供佛?不是的,你那樣供佛錯了,那決定不是普賢行。普賢行是重實質,不重形式,前面說過了,往下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。「華鬘」表什麼?佛門裡面,花代表因行,華鬘代表修因。「最勝妙華鬘」代表的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,因為在所有菩薩修因裡面,這是最殊勝的因行,它代表這個。你要是不懂佛的意思,帶了很多花來供養,佛一看,搖頭,「錯會了我的意思!」這個要知道。在註解裡說得很清楚,這個地方把法供養省略了,只講財供養,財是表法的。前面說了「一切供養當中,法供養為最」,法供養裡面第一個「如法修行供養」,所以你要曉得它事上統統是表法供養,你要懂這個道理就對了,不可以迷在事相裡頭。古德常講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冤」,看到經上照文字來解釋,三世佛都喊冤枉,你把他的意思錯會了。這是如法修行,表這個意思。

  「伎樂」,我們在《地藏經》上見過,《地藏經》上有供養,供養地藏菩薩有玩具。從前有位居士讀經讀到這個地方很懷疑,他來問我,供香花好像看得很平常,供玩具是什麼意思?很少人用玩具供養佛菩薩的,其實經上有。玩具表遊戲神通的意思,要懂得它表法的義趣。伎樂就是歌舞,載歌載舞,歌舞是怡情悅性、舒暢心情的,所以它表的是自在無礙的意思。香,無論是燒香、末香、塗香,大概經上常講這三大類。塗香是塗在身上的,像香水一類的,這是屬於塗香。末香是香粉,我們搽粉那是末香。燒香,我們這香爐裡燒的叫燒香。凡是香都表信,信香,表戒定真香,表戒定,表五分法身,所以經上常講五分法身香,表這個。最低限度我們看到香,信心堅定了,信心清淨,這就是香。三種香裡面,塗香對身體最親切,它塗在身上,燒香還很遠,塗香是塗在身上,表示信心清淨的意思。

  『傘蓋』,這兩天台北市的空氣非常壞,我今天在報紙上看到,說昨天空氣裡面含的有毒,什麼光化物質在裡面,所以勸大家盡量不要外出。今天的空氣好像跟昨天一樣,空氣品質非常的壞,污染。「傘蓋」是防污染的,這叫真供養。信願持名,老實念佛,身心自在,信心清淨,一塵不染,它表這個意思,這叫真供養。『如是最勝莊嚴具,我以供養諸如來』,這樣就是供養一切諸佛如來。

  【最勝衣服最勝香。末香燒香與燈燭。】

  『最勝衣服最勝香』這一句是總說。「衣服」表忍辱,衣是遮身體的,遮羞的,遮羞是忍的意思。「最勝」,最勝無過於對淨土能忍,我一心一意修這個法門,任何一個法門我遇到了都不會動搖,都不會改變我的念頭,一心求生西方,那就叫最勝衣服,它表這個意思。『最勝香』,當然對於淨土法門深信不疑,這是最勝香。『末香燒香』,這是舉出兩種,『燈燭』表智慧光明。《金剛經》上說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,實相就是般若,香是表信心清淨,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。智慧現前,信心就更堅定、更清淨,更清淨的信心,智慧就更增長。

  【一一皆如妙高聚。我悉供養諸如來。】

  這首偈子實際上就是說明,菩薩在修行供養當中,是以堅定的信願專修淨土。很少人知道淨宗與般若有關係,充其量,一般都講修淨土的人可能有一點定,沒有慧。為什麼?他有一心不亂,天天念佛也許能修一點定,認為淨土裡頭沒有慧,往往輕視淨土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真正對淨宗的認識、了解那是大智慧,所以唯有文殊、普賢、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聽說這個法門自然就去了,你能說那些人沒有智慧嗎?所以這是最高的智慧,不是最高的智慧怎麼會選擇最殊勝的法門?這一定的道理。智慧跟他所選擇的真的是正比例,他能夠真的選擇到一切諸佛所宣揚的第一法門,那決定是高度智慧,絕對不是普通智慧,普通智慧一定做不到,這一句是這個意思。再看下面一首,第七首。

  【我以廣大勝解心。深信一切三世佛。悉以普賢行願力。普遍供養諸如來。】

  前面只是說供養,到這一首則『普遍』了。普遍是盡虛空遍法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有一切如來統統都供到了,沒有一個漏掉。如何才能做得到?第一要『以廣大勝解心』,解是明瞭,換句話說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相當的了解。知道事實的真相,所以他『深信一切三世佛』,一切是講空間,三世是講時間,一切就是常講的十方,十方三世。怎樣才能遍供?要『以普賢行願力』才能普供。「普賢行願」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清淨平等覺,以清淨平等覺依教修行供養,那就是遍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這首解釋這個意思。再看第四「懺除業障」,只有一首。

  【我昔所造諸惡業。皆由無始貪瞋癡。從身語意之所生。一切我今皆懺悔。】

  《行願品》偈頌裡面,我相信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這一首,其他的偈頌我們記不得,這一首大致上都可以背誦,常常念的,可是要曉得它的意思。第一句是講我們無始劫來無量無邊的業習煩惱,業障、習氣、煩惱,這些東西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累積的。諸位必定要曉得一個事實,這些東西累積得是愈累愈多,不會說一世比一世少,不可能,愈積愈多。這些東西多了,果報還會好嗎?果報必然是一世比一世苦,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覺得非常恐怖。我們這一生苦算不了什麼,來生比這一生更苦。來生到哪裡去?三惡道去了,變畜生、變餓鬼、變地獄,這個事情麻煩。你說,怎麼會變?那你就仔細觀察你從早到晚起心動念,如果我們的念頭是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,那就決定三途去了。如果我們的念頭是捨己為人、利益眾生,才能得人天兩道。但是這種念頭這一天二十四小時裡頭起了幾次?自私自利、貪瞋痴慢又起了幾次?這兩個做個比較,看哪個多、哪個少,就知道我們來生是到三善道還是三惡道,就清楚明白,不必問人。所以想起來可怕,太可怕了。

  我們這一生幸虧遇到念佛往生法門,帶業往生的法門,如果遇不到這個法門,一切都一定會落空。其他法門修得再好也不過是人天兩道,出不了輪迴。為什麼出不了輪迴?見思煩惱斷不了,要想超越六道輪迴,一定要見思煩惱斷乾淨,因為見思就是輪迴的因,這個因不斷,果不會消失的。小乘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,才能超越六道輪迴,非常困難,不是個容易事情。過去所造的,自作自受,下面就說明這個因。

  『皆由無始貪瞋癡』,無始劫以來「貪瞋癡」的煩惱,生生世世累積,是愈來愈嚴重,愈來愈可怕。『從身語意之所生』,這一句是講的緣,無始貪瞋痴是因,這是講緣,也就是造作一切罪業的工具。無始貪瞋痴不造罪業,誰造罪業?「身語意」在造罪業,誰叫身語意造罪業?貪瞋痴在後面指揮,發動身語意造罪業,是這麼一回事情。現在清楚、明瞭了,才發願求懺悔,『一切我今皆懺悔』。怎麼個懺悔法?息滅貪瞋痴,清淨身語意,就真的懺悔掉了,懺悔是這樣修法。內把貪瞋痴息掉,外面要修三業清淨,換句話說,你能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覺而不迷,那叫真懺悔。

  這還說的是原則,要怎樣真正落實到我們生活上,來修懺悔法門?古德教給我們,只要老老實實一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就是真正懺悔。這一句佛號,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統統在其中了。所以這一句佛號無量功德,真實懺悔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