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四面,第五行:

  【復次善男子。言隨喜功德者。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。從初發心。為一切智。勤修福聚。不惜身命。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。一一劫中。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。如是一切難行苦行。圓滿種種波羅蜜門。證入種種菩薩智地。成就諸佛無上菩提。及般涅槃。分布舍利。所有善根。我皆隨喜。】

  我們看這一段,這段是普賢菩薩第五大願,『隨喜功德』。「隨喜」好懂,關鍵在「功德」兩個字,如果我們能把經義看明白,我們的修學就如法。這一段文裡面的中心在功德這兩個字上,什麼叫功?什麼叫德?功德跟福報不一樣。佛家常說「福慧雙修」,佛門重視福報,但是絕不勉勵你去修福,原因在哪裡?福報的利益是在眼前,是為世間眾生最看重的,眼前的享受、眼前的幸福。福享完了怎麼辦?從來沒有考慮到這個後果。而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如果一昧修福那叫三世怨,第三世你就要喊冤枉了。第一世修善修福,第二世享福,福享盡了,第三世就墮落。佛的眼光敏銳,觀察微細,看得很遠,看得很詳細,所以佛不叫我們隨喜福德,叫我們隨喜功德,就沒錯了。

  功是功夫,德就是收穫,講席當中我常常舉例給諸位說,我們持戒是功,持戒是功夫,得定就是德,因戒得定;修定是功,開智慧是德,戒定慧三學,這是功德。換句話說,論到修功的原則,總不外乎斷煩惱、除妄想,這是真正之功。斷煩惱就能得九次第定,像阿羅漢一樣,得甚深的禪定。煩惱是障定,障礙清淨心;妄想是障智慧,人只要有妄想,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夠現前。所以這兩樣東西去掉,這是功,本性裡面的性定,般若智慧,那是德。這是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的,千萬不要搞錯了。

  人家修福我們就隨喜,那也可以隨喜,為什麼?接引眾生。但是那個隨喜絕對不想求回報,你要有求回報的心,你的心就不清淨,你就錯了。布施供養決定不求回報,不可以有這個念頭,你是真正布施,真正供養。你如果是存捨一得萬報的心,那就大錯特錯了,這不是佛弟子。捨一得萬報是什麼?是修功德。你能夠把煩惱捨棄,能把貪瞋痴慢捨棄,能把妄想捨棄,你所得的是自性的定慧,那不止一萬倍,那果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,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。

  真正的好事,自己不求回報的那叫真正好事。我今天布施錢財,希望將來能夠加倍的收穫,這不是布施,也不是善行,這叫投機。現在你看在股票裡頭投機,他到佛門裡面來投機,股票投機還有賺的,佛門投機是注定失敗,絕對沒有賺頭的。你要不相信,你冷靜觀察,佛門裡面投資只有不求回報的,你的福報就很大,要是有求回報的,你就錯了。所以,此地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。

  菩薩為什麼把「隨喜」列在十大綱領之內?這是因為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有個很重大的煩惱,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的,是俱生煩惱,不是這一生學的,叫嫉妒障礙。看到別人好,心裡就難過,有修養的人難過一陣子就算了,沒有修養的,難過之後要想方法破壞,要想方法阻撓,那個罪過就造大了。這個煩惱僅次於三毒,貪瞋痴後面是慢,這屬於傲慢,所以僅次於三毒,非常嚴重。隨喜就是對治嫉妒煩惱的,教我們見到別人的善行、善事、善言、善心,我們不但不嫉妒,而且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、成就他,這就叫隨喜功德。也許諸位問,那我們看到一個人做好事,我們不嫉妒,我們去幫助他、成就他,這叫什麼功德?好像還是福德邊上的事情,怎麼能說得上功德?因為你嫉妒障礙的念頭伏住了,或者消除了,這就是功;你發心能夠隨喜,盡心盡力幫助別人,這是慧。沒有智慧的人他不肯做,迷人、嫉妒的人,他不肯做。由此可知,這個教學確實是成就我們的定慧,消除我們嫉妒、瞋恚的煩惱,它的用意在這個地方。

  隨喜,經上告訴我們,首先,就是前面講的這一段是說的如來,如來是我們效法、模仿的第一個標準。學佛,樣樣都要學習,要向佛學習,要向佛看齊,向哪一尊佛學習?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學習。每尊佛從初發心一直到證果都是經歷很長的時間,受過許多的苦難、折磨,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磨平、洗乾淨。如果說是不經過任何挫折、折磨就成佛了,給諸位說,我們查遍《大藏經》也沒這個事情。也許有人問,那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帶業往生,下下品往生的,在西方世界成佛,他也要這樣受苦受難嗎?對的。那西方世界與我們這個世界差別何在?給諸位說,他在西方世界絕對沒有苦難,他的苦難到哪裡去受?到他方世界。西方世界的人每天要到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上供諸佛、下化眾生;換句話說,西方世界是他修學的一個根據地而已,每天都要出去學習。要在各種不同環境、各種不同的境緣之中去磨鍊自己,就像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五十三參歷事鍊心。在極端複雜的人情世故裡面磨鍊自己的清淨心,修成自己的平等心,心地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慈悲,智慧自然就現前。這個原理原則,任何一尊佛都是這樣修成的。

  諸佛如來初發心,初發心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看到很多,《大乘起信論》就是菩薩發心。《華嚴經》上有「初發心功德品」,在《華嚴經》裡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段,通常不能讀全經的,「發心功德品」要讀,要學習怎樣去發心。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諸位念得很熟了,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是怎樣發心的。我們要想有佛一樣殊勝不可思議的成就,那就要注意發心。凡夫往往忽略了因緣,貪圖果報,覺悟的人則不然。覺悟的人他的注意力都是注意在造因,他知道種善因一定得善果,種佛菩薩的因將來一定能夠證得佛菩薩的果位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。

  佛當初發心求什麼?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瞭,『為一切智』,此地的「一切智」就是一切種智。我們通常講智慧,講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這一即是三,三即是一。換句話說,他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不是求財富、不是求名聞利養、不是求人天福報,這個大目標、大前提必須要搞清楚。我們今天學佛求的是什麼?如果目標錯了,那你一開始就錯了,一錯到底,你怎麼會成就?佛發心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我們跟佛學就要學這個。

  圓滿智慧怎麼求法?這裡面有許多的道理、許多的方法,我們要認真去探討、去學習。在方法上說,總不外乎戒定慧這三大原則。戒就是守法、守規矩,因戒才能得定,一個人守規矩,不會再妄動了。在佛門裡面,各宗派的教學實在說最殊勝的是淨土與禪,這兩宗所用的方法都是直接的,就是修戒定慧它是直接的。淨宗就是叫你一句佛號念到底,你能夠遵守,就是持戒。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面講得很清楚,大小乘戒律就在一句佛號裡面統統圓滿的包括。你的心清淨了,什麼也不去想了,一句佛號念到底,念到一段時期就得定,它真有效。他就能得定,成就了念佛三昧,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開了,這裡面一絲毫的勉強都沒有。

  淨土宗古來祖師的道場有不少就是提倡專門念佛的,在近代,印光法師的蘇州靈巖山寺。你看看他們的修行,平常課誦就跟我們打佛七一樣,一天六支香念佛。這個道場裡面沒有講經,沒有法會,也沒有超度,也不傳戒,什麼佛事都沒有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一年有兩次精進佛七,加香,念九支香。平常念六支香,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,六支香是九個小時。平常每天念佛九個小時,打佛七的時候再加三支香,那叫真精進,真的成就人,不是講席能夠跟它相比的。講經,不善於用心的,看著經典打妄想,那哪裡叫講經,叫胡說八道,清涼大師講「增長邪見」,這話講得不為過,講得很對。

  所以我們果然能夠遵照佛的教誨向佛學習,佛對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開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當中我們要選哪一個?這一定要自家用智慧來選擇。好像現在到學校念書要選科系,選一個適合於自己根性的,自己有能力修學,適合於自己現前的生活環境,那就最好了。我們修學不吃力,修學感到很容易,能夠跟生活配合,沒有衝突,你學習起來就很自在。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,諸佛如來給我們介紹的,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。這是佛勸告的。諸佛勸告,也許你要問了,在哪部經上諸佛勸我們?諸佛勸告就在《阿彌陀經》上,你細細念《阿彌陀經》就明白了,十方一切諸佛跟本師一樣都是勸勉我們求生淨土。

  下面經文,『勤修福聚』,修福。「聚」是像倉庫一樣堆積得很多,正是《彌陀經》上說的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」,福不能少,要多。要知道惜福,要知道修福,要知道積福。福是什麼?福是定,這個地方講的福是定。福是忍辱,福是禪定,那是真正的福報,真實的福報。我們捨財要能忍,捨財裡面修清淨心,這個福是功德;我們持戒,在守法裡面修清淨心;在忍辱裡面修清淨心、修平等心,這叫做「勤修福聚」。

  『不惜身命』,「身命」不是真實的,是假的,身命是無常的。活一百歲要死,活五十歲也要死,活五十歲跟活一百歲有什麼差別?所以不要把生死看重,貪生怕死那就錯誤了。怕死還是要死,貪生,壽命到了還是要走,真的是「一飲一啄,莫非前定」,這些事實真相要明瞭。佛家常講「借假修真」,身體是假的,要借這個假身,借這個假的環境,修真性,那是真的。心性不生不滅,心性是常住的,我們借這個假身體去修真性。

  真性是什麼樣子?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性變現出來的樣子。正如同如果有人問我們,你的心是什麼樣子?我們說不出來。但是我們晚上作夢的時候,我們就很可以告訴他,夢中境界就是我心的樣子,這一點不錯。夢境是心變現的,變成夢境的時候,夢境就是心,「全夢即心,全心即夢」,心現出相了,這個很好解釋。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、清淨心變現出的樣子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回歸到我們清淨的自性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古來大德常常跟我們講「自性彌陀,唯心淨土」,彌陀佛、西方淨土都是我們清淨自性變現的相分,往生是回歸心性,這個要知道。

  所以我們要「勤修福聚」,我在講淨土經的時候常說,善根是能信能解,福德是你能願能行。你聽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很願意去,你真肯念佛,這是福;二六時中念佛不間斷,這是勤修福聚,這個要緊。

  道場,特別是在現代這個社會,現在是五濁惡世,濁惡到了極處。佛菩薩教導我們,在末法、在亂世,我們聚集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塊修行。道場不要大,小小的道場,人數不要多,你看《西方確指》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道場總共就十二個人;過去東晉時代,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,同參蓮友也不過一百二十三個人。所以不需要大的道場,不需要很多人來湊熱鬧,如果不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的,到這邊來一定是擾亂大家的信心、清淨心。換句話說,人多意見多、是非多、妄想多、雜話多,道場修行就被破壞了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,體會到祖師教訓的用心,我們一直不要道場。過去簡居士跟我商量很多次,我們想找個地方建個道場,我都搖頭,沒有必要,我們現在這個道場足夠用了。我聽說外面還有人胡造謠言,說是我要建道場,替我在外面化緣募捐,我都不知道這些事情。我在講席當中宣布不止一次,希望大家警覺到,我決定不建道場。誰要說我建道場,替我化緣,這一定是假的,決定不是真的。

  不但我不建道場,說實在的話,我也不印經,我也不做任何事業,我們沒有化過緣,沒有請人捐過錢。基金會跟景美華藏圖書館,我們宗旨、目標是一致的,原則是一致的。信徒們把錢捐到這兒來,我們就替你做些應該做的事情,錢多多做,錢少少做,沒有錢就謝謝大家,我就不做,你說我們的日子過得多快樂!錢送多來的時候沒有法子,不做對不起大家,替你們去做好事。在我們自己想,最好不要送來,讓我清淨一點,讓我沒事做。怎麼可能去化緣?怎麼可能去勸你布施?沒有這個事情。所以諸位,以後凡是拿著基金會或圖書館,乃至於我們美國的道場,或拿我的名義,勸你出功德的話,你立刻就要知道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,我們從來不幹這個事情。其他道場有沒有我們不知道,我們也不願意過問,至少我們的道場絕對沒有這個事情,這是大家一定要清楚、要明瞭。

  修福知道自己怎樣修法,隨分隨力那就叫圓滿功德,決定不能超過自己的力量。為什麼?我們還有家庭,我們還需要生活,修福做慈善事業是我們在生活多餘的地方,能夠節省下來的地方,可以修福。所以過去有很多人背高利貸到佛門來修功德,這是大錯誤,這不是修福,這是造孽。這樣做法他以為佛歡喜他,其實佛不會喜歡他的,護法神討厭他。為什麼?打了佛的招牌做為非作歹的事情,你借高利貸就是不正當的行為。所謂是一番好心去做,後來得不到好報,為什麼?你事情做錯了。你不做,你的功德圓圓滿滿,善心善行沒有一點缺陷;你這麼一做,把你自己的功德給破壞了,你說多可惜!愚痴、顛倒。這都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可能見到的、聽到的,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,那個不如法。

  底下,這叫我們看諸佛如來,人家是『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』,這是講的時間,我們常講「無量劫來生生世世」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『一一劫中,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』,捨什麼?『頭目手足』,這四個字代表布施。布施,一般只曉得捨身外之財,身外之財比較容易;「頭目手足」叫內財,這個比較上難捨,難捨能捨,捨就是福。難捨能捨,肯捨,歡喜捨,什麼都能捨,連頭目手足都可以捨,其他的哪有不能捨的?這四個字在此地代表沒有一樣不能捨,沒有一樣不願意捨,就是指這個,統統能捨。『如是一切難行苦行』,這個「行」是破音字,念行(ㄒㄧㄥˊ;xingˊ)念行(ㄏㄣˋ;henˋ),現在意思都一樣。我們就從眾,大多數人念行(ㄒㄧㄥˊ;xingˊ),我們也就念行。念行(ㄏㄣˋ;henˋ)一般人聽了不懂,不知道我們在說什麼,我們隨俗,大家了解明白就好了。這是講能捨。

  諸位要知道,六度都是福,這個地方只舉一個布施。捨就是布施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沒有講,沒有講也在其中,都包括了。說了一個,後面統統都有了,樣樣都認真的在修學,所以『圓滿種種波羅蜜門』,你看看這句話就補充了。「種種波羅蜜門」,布施波羅蜜、持戒波羅蜜,一直到般若波羅蜜,可見得前面講的頭目腦髓、難行苦行,舉一種包括其他一切都在其中。我們要認真去學習,佛怎麼做我們跟他做,學習他去做。

  「波羅蜜」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究竟圓滿的意思,此地這就是說究竟圓滿的門徑。這個字的本義要直接翻過來,經論裡頭都有,翻成「到彼岸」。「到彼岸」我們中國人聽這個話很不習慣,印度人聽覺得很習慣,我們中國人聽起來不習慣,什麼叫「到彼岸」。但是中國有句話跟它很接近,中國人講「到家」,「到家」就是你已經做得非常好,你的功夫到家了,有這個意思。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,做得非常究竟、非常圓滿。

  六度的布施怎樣才說是究竟圓滿?如果以布施的物來說,以布施的對象來說,永遠沒有圓滿的。佛教我們修布施,目的不是在布施很多人、救濟很多人,也不是叫你布施無量數目的頭目手足。布施真正的目標是破慳貪,這是一服藥,對付慳貪的。換句話說,哪一天你慳吝的心斷掉,沒有了,貪愛的心也沒有了,慳貪心確實沒有了,布施波羅蜜圓滿,這樣圓滿的。持戒是度惡業的,惡的念頭真的斷掉了,從此以後再不會生,那麼你持戒波羅蜜,就是持戒的功德圓滿,是這麼個意思。忍辱是度瞋恚的,精進是度懈怠的,禪定是度散亂的,般若是度愚痴的,它有它的對象,對象都是自己,不在外面。所以菩薩修六度,度誰?度自己,不是度別人,這我們一定要知道,這叫「波羅蜜門」。

  功德圓滿成就了就『證入種種菩薩智地』。菩薩的地位,就《華嚴》來說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菩薩的地位總共有四十一個,一個一個慢慢去證。四十一個位次修滿,就『成就諸佛無上菩提』,經歷四十一個階級最後成佛了。成佛就是菩薩學畢業,沒得再學了,畢業了,那叫圓滿菩提,這就成佛了。在學習之中,沒有到究竟圓滿,這個地位上稱作菩薩,到究竟圓滿就叫做成佛。

  『及般涅槃,分布舍利』,這當中省掉了很多,這就是通常講的「八相成道」。這裡只說發心、修行、證果,請轉法輪、度一切眾生,都省略了,最後示現入「般涅槃」。我們必須要曉得,證得阿羅漢果以上就沒有生死了,他的生死是示現的,不是真的。因為他可以隨意,他想來就來,想去就去,想什麼時候來,想什麼時候去,都自在。不像我們想來不能來,想走走不了,這個苦惱,不自在。我們是受業力的支配,人家是願力,願力,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,確實沒有生死。但是沒有生死要做一個生死的樣子,就像唱戲一樣,表現給一般凡夫看,提醒他的警覺。佛在世,大家跟佛,有些人很散漫,不太用功,反正明天還可以見到,今年學不好,明年還可以學。佛一走了,這警覺性高了,不能不認真,不能不努力,所以佛這個表演又度了很多人。這是真的,幫這些平常懈怠懶散的人提高警覺,促成他的成就。由此可知,佛般涅槃也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手段。

  「分布舍利」,佛入滅之後,火化之後的舍利分給弟子們去供養。這就是說佛從初發心一直到示現十方國土教化眾生、八相成道,這裡頭所有一切的善根、功德『我皆隨喜』,我樣樣都學。在這個地方,諸位要記住我前面所說的一句話,佛應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機,說了許多的法門,我們只能在這個裡頭選擇一門,這就對了,我們才真正做到「隨喜」,才有功德的成就。假如你不懂得這個道理,佛所講的法門我統統都要學,那你就注定失敗。你這一生當中雖然是隨喜了,沒有功德,隨喜你做到了,功德你沒有。如果你學一門,你有隨喜,也必定有功德,這個非常重要。

  講經的作用是幫助人斷疑生信,作用在此地。假如自己沒有疑惑、信心堅定、願心懇切,經教對他來講沒有用處,也毫無意義,能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,那才叫成就真正的功德。可是我們有疑,疑要不能夠斷除,你的信心永遠不能清淨,那一定要靠經教「洗心易行」。信心清淨,願心懇切,如果這個地方有弘揚正法的這麼一個道場,我們也去聽經,也去隨喜。那個隨喜,坐在那裡不是聽經,他坐在那裡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,法師講一個半鐘點,講什麼沒聽見。這是什麼人?叫影響眾,他是坐在那兒莊嚴道場,影響別人的。因為道場人數少了,外面人就想「這個大概講得不怎麼樣,你看沒人聽,算了,不要去了」。一看那個地方聽的人很多,「到底是什麼?我們也去聽聽」。他無意之中能夠接引一些新來的眾生,所以他叫做影響眾,他實在不是來聽經的。

  這就是菩薩戒裡面,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,你不來聽經就破戒了。可是諸位要辨別,法師講經是正還是邪、是真還是假,辨別這個。如果是正法,那我們一定要去做影響眾,如果不是正法,這個說的對一切眾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,我們不去聽也不犯戒。了凡居士對這個辨別很清楚,善有真有假、有正有邪、有偏有圓、有半有滿、有大有小,你去念《了凡四訓》,你要有能力辨別,然後決定我應不應該去,這就對了。下面第二段,除佛之外,還有菩薩、還有羅漢、還有人、天、善知識,我們也跟佛一樣,統統要隨喜。

  【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。】

  『六趣』是六道,『四生』是胎卵濕化,就是把六道裡面一切眾生的生態都說出來。天人是化生,我們人間是胎生,畜生道裡面有卵生的,也有化生的,也有濕生的。所以說胎卵濕化,把六道裡頭所有一切眾生的生態統統都包括了。六趣四生,一切眾生,這『一切種類』。

  【所有功德。乃至一塵。我皆隨喜。】

  『一塵』是說它非常之微小,換句話說,對於一切眾生極小的善心善行,我們都讚歎、都隨喜、都不肯捨棄,何況大的善?能夠利益眾生,能夠利益社會,那是我們更應當要發心隨喜的,這是隨喜六道眾生。

  【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。有學無學。所有功德。我皆隨喜。】

  這一段講的小乘。『聲聞』,我們一般稱阿羅漢,「辟支」是緣覺,『辟支佛』。這兩種人,聲聞一定是出現在佛在世的時候,緣覺則不一定。佛出世的時候,他跟佛修學,從「十二因緣」當中開悟,稱他作緣覺;佛不在世,他自己也能開悟,我們稱他作獨覺。這是他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,沒有佛在世的時候他也能開悟,這是小乘裡面根性利的。『有學』是還沒有證得究竟果位,聲聞的究竟果位是四果羅漢,稱『無學』,四果之前都是在「有學」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都在有學。所以「有學無學」這四個字包括全部小乘,從小乘初發心一直到證阿羅漢果。底下一段。

  【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。志求無上正等菩提。廣大功德。我皆隨喜。】

  末後這一段是隨喜菩薩。你看十法界都包括盡了,第一段講的佛法界,第二段講的六凡法界,第三段講的聲聞緣覺,第四段講的菩薩。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一切善行我們統統要隨喜。如果我們遇到境界,這個境界一現前,自己煩惱習氣起現行。什麼煩惱習氣?嫉妒。看到別人好,心裡難過不舒服,這個念頭動了,立刻就要念隨喜功德,多念幾句。不但這個煩惱習氣平下去,而且更積極的去成就他們,那就對了。

  可是諸位一定要曉得,十大願王是法身大士修的,我們要修要小心謹慎。為什麼?法身大士人家已經轉識成智了,他是真心、是智慧做主,沒有感情用事。我們今天學菩薩行願,怕的是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不但成就不了功德,反而造了很多罪業,這不是麻煩大了?《楞嚴》四種清淨明誨裡面說得好,告訴我們現在末法時期「邪師說法,如恆河沙」。你要不能辨別邪正,有人打著佛教的招牌,喊的是佛菩薩的口號,你去隨喜功德了,結果那個人是個魔,你上當了,受害了。你上當受害事小,你破壞佛教形象,使社會許多初學的人喪失信心,這個因果責任就背不起了。菩薩修這個沒有問題,他們都明心見性了。所以我們修學,邪正、善惡、是非一定要很冷靜的觀察清楚,不要發的好心做的惡事,那真的是對不起自己,也對不起佛菩薩,更對不起廣大的眾生。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可以感情用事,不可以貪圖眼前的名利。眼前名利不貪,就是來世人天福報也不可以貪,沒有好處,決定求生淨土,這是真正第一等的聰明人。

 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所接觸到的、見到的、聽到的,想一想它是不是真正的功德。最簡單的區別,他做這個事情是不是真正有益於淨化人心?你就從這裡去看。他這種作為是不是真正能夠幫助社會的安定?果然能於這兩樁事情有貢獻、有利益,那是真正的福田。我們的觀察如果沒有智慧,粗心大意,往往會看錯了。印經是好事情,假如有個人在這裡發起,我要印什麼經,你們大家出功德,我們的經印十萬冊到處流通。其實我印個幾千冊、一萬冊就好了,裡面打了很大的折扣,這個錢他拿去就吃喝玩樂去了,你好心出的功德幫助他做壞事,你的福報沒修到。雖然你發的好心,你沒有罪,你有過;那個造作罪業的人他有罪,你們幫助他的人統統有過。所以要很細心、要很謹慎。這些事情在現代的社會,現在社會真的是騙人的社會,找一個不騙人的,難得找到這麼個好人,不騙人。這些話我只能說到此地,不能再說了,點到為止,希望諸位細心去體會,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才不至於被別人欺騙,做一點真實的功德,一定要老實念佛求生淨土。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:

  【如是虛空界盡。眾生界盡。眾生業盡。眾生煩惱盡。我此隨喜。無有窮盡。念念相續。無有間斷。身語意業。無有疲厭。】

  註解裡面諸位自己去看,這個意思大致上跟我說的都差不多。註解末後,在第二十六面倒數第三行,看最後一句。

  【法華隨喜。展轉至於第五十人。尚難校量。何況最初。此隨喜如來權實功德。故佛為最勝。】

  這是引用《法華經》上說明隨喜的功德無量無邊。它這個地方講:

  【隨喜之福。不可知數。】

  《法華經》上有一段經文詳細比較,說明隨喜功德不可思議。『法華隨喜』,就是《法華經》第六卷「隨喜功德品」。《法華經》在我們本省流通得很廣,很容易看到,如果你喜歡看可以查經,經上就詳細了。這是一重一重比較,展轉到第五十個人,重重功德,一層比一層廣大,說明隨喜功德的確是不可思議的。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起嫉妒心?為什麼要障礙,而不曉得修這麼大的福報?這是機會在面前,這個機會,一個是叫你造罪業,一個叫你修無量功德,就在你一念之間,看你如何選擇。一念嫉妒、障礙,業報就成就了,罪業成就了;一念隨喜功德,那是無量的福報成就了,都在我們根塵相接一念之間。這也是古人常講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,念起不怕,煩惱的念頭起來不怕,立刻要覺悟,一覺悟馬上就轉過來了。

  這個地方特別提醒大家,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理智,不能用感情。雖然是弘法利生的事業,不要做得太積極,不要做得太過分。原因在哪裡?嫉妒的人多,隨喜的人少,不要惹麻煩,反而障礙了大法的流行,這個才最重要。一定要保持非常冷靜,默默自己真正用功,這樣就好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