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點播-

  諸位同學,大家好!昨天講到《感應篇》善報的最後一段:

  作必成。神仙可冀。】

  修道最後的目的是希望成神仙,佛家修行的目的是成佛,儒家的目標是聖賢。總而言之,這都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。說法雖然不一樣,可是修學的願望是極其類似,三教都是教人斷惡修善,修養心性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。而佛法講的尤其微細,因為極其微細的煩惱,不但是不容易斷,實在是很難發現。粗重的煩惱容易發現,說起來我們都能夠理解,微細的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。像妄心、妄念,佛所講的剎那生滅,這是我們沒有辦法見到的,也沒有辦法體會得到。

  神仙沒有出三界,換句話說,他所能伏住的煩惱,就是見思;見思是伏住了,並沒有斷。佛經上告訴我們,四禪八定,這都是很高深的定功,不是一般的功夫,在這個境界裡面,能夠見到六道輪迴的狀況。六道裡面,尤其是地獄道,《地藏經》上跟我們說,如果不是菩薩,不是造作罪業的人,決定看不到地獄。可是有很深定功的人,他在定中能夠見到這個境界,我們知道這是定中境界突破了時空的維次,所以他能看到六道,能看到過去,能看到未來。

  佛法的禪定比這個更深,他所見到的面比這個更廣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心行,他都能見到。《楞嚴經》上講的「淨極光通達」,淨到極處。實在講,淨到極處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放下,放下到極處。連放下這個念頭也放下了,自性的本能就完全恢復了,斷惡修善、修心養性的效果圓滿現前了。世間人所求的功名富貴、健康長壽,這是小事,當然可以求得到。諸位在《了凡四訓》裡面就看到,《感應篇》註解裡面也很多這些例子。

  實在講,命運的改變那是果,屬於果上的改變。為什麼果上起了變化?因上起了變化,因果是相應的。因是起心動念,過去不明白這些道理,起心動念惡做,隨順煩惱,所以果報不如意。接受聖賢的教誨,對於這個事情明白了,知道惡念惡行是錯誤的,能夠把它改正過來,這是在因上下功夫。因改過來了,果當然就不一樣;善因善果,惡因惡報,這是事實。在中國,三教的聖人都是這樣教導我們。《感應篇》裡面引用很多這些故事,諸位都可以做參考。

  這裡有一段是宋朝李端愿問達觀禪師,說:「天堂地獄,畢竟是有是無。」這個問題,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,是許許多多人有這個問題。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,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太多太多了。也許我們自己將來也會遇到很多人向我們提出這個問題,這個東西到底是有、還是沒有?達觀是禪師,答覆是禪意,禪的境界。他答得沒有錯,這個意境很高,現在人能夠聽得懂的,我想不多。他回答說:「諸佛向無中說有,眼見空花;太尉就有裡尋無,手撈水月。」李端愿當時的爵位是太尉,這個地位很高,作大官;他說你從「有裡尋無,手撈水月」,這個答覆的很好!

  可是今天有人向我們提這個問題,我們把這兩句話答覆他,肯定他不懂。答覆現在人,我們要直截了當告訴他,這個事情肯定是有。為什麼說肯定是有?跟禪師的答覆不一樣,禪師答覆「非有非無」,那個境界高。為什麼說肯定是有?因為你有心,你有心就有,你無心就無,這是事實真相。有心,這個心是念頭,你有念頭就有,你沒有念頭就沒有。念頭是什麼?妄想分別執著。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變出來的,十法界也是妄想分別變出來的,那裡沒有執著。所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不但六道沒有,十法界也沒有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這個道理明白了,我們就曉得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這是理所當然。

  利益眾生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唯一的一個事業。無論我們是什麼身分,無論是在哪一個工作崗位,總而言之,都是為眾生服務,為社會服務,幫助一切眾生改過遷善,幫助這個社會安定繁榮;否則的話,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?但是幫助眾生、幫助社會,方法、手段不一樣,千變萬化。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三參,給我們很大的啟示。我們在經上看到,有善人善行,似乎也看到好像是惡人惡行,那都是菩薩、都是佛,無非是利益社會。這個社會上眾生根性不相等,有些人用善言勸他,他回頭了;有些人善言勸他,根本瞧不起你,用惡劣的方法對待他,他服了。佛菩薩遇到善人,他比你還善,善人服了;遇到惡人,他比你還惡,惡人也服了。所以他現的面貌,無論是善、是惡,純一善心。

  你們看十一面觀音,那個觀音頭上還有頭,面貌都不一樣,有的很慈祥,有的很凶惡。菩薩哪有那麼多頭?那是表法的,告訴你面孔千變萬化,對什麼人是一個什麼面孔。面孔千變萬化,手段千變萬化,心不變,心地真誠、清淨、慈悲、平等,那是永遠不變的,我們要在這裡學習。世間人講學會做人,我們佛法講學會作菩薩,才能成就自己。佛菩薩高明之處,無分別當中起分別,分別就是無分別,無執著之中生執著,執著就是不執著,不執著、不分別是他真心流露,分別執著是他幫助眾生的手段,是一不是二。

  我們今天的麻煩是沒有這個智慧,把分別跟不分別,執著與不執著,強烈的分成兩樁事情,不曉得是一樁事情。不但不能利益眾生,對自己也是大不利,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斷不掉。不能夠破除妄想分別執著,我們縱然是斷惡修善、持戒念佛,都是六道裡面的善事,六道裡面的善行,這一點我們不能不明瞭。六道裡面的善行,感得的是三善道的果報,我們學佛目標是想作佛、作菩薩,與這個目標相違背了。如何破除這個迷執,這是很困難的事情。如果我們真正發心,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,這個事情不能解決,我們的願望永遠達不到。

  要想突破這個關口,佛陀教給我們唯一的辦法,就是讀誦大乘。可是在讀誦大乘裡面,要具足「信解行證」,你才是真正的讀誦。要信佛在經上的教誨,怎麼樣能生信?你一定要正確的理解,信從解裡面生,解從信裡面得到,解跟信相輔相成。如果要正確的理解,一定要依教奉行,解得一分你就能夠行一分,能夠行一分就能夠解得兩分,所以解跟行也是相輔相成。我們學到的不能落實,就沒有辦法再向上提升了。這個落實,孔夫子講得簡單、講得很好,落實就是「講學、改過」,喜歡給別人講解,天天自己反省改過,這是實學,真正得受用。不肯為人講解,不能改過自新,不但不能契入聖賢人的境界,連聖賢人所講的你都沒有辦法理解,所以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也不是個容易事情。末後有兩句:

  求天仙者。當立一千三百善。欲求地仙者。當立三百善。】

  天仙跟地仙,註解引用《楞嚴經》講十種仙。八仙裡面的漢鍾離,他說仙有五種。這些都可以做我們參考,我們了解道教修學的境界,這也是很好的常識。好,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